Skip to content

什麼是未來鑽石(培育鑽石)-Lab-grown Diamond?

    鑽石鑑定真實比較

    野生玫瑰花與溫室栽種的玫瑰花,都是玫瑰花嗎? 如果你回答:是!那未來鑽石(培育鑽石)與天然鑽石也是一樣的。

    未來鑽石是指在實驗室,透過科學家培育出來的鑽石(Lab-grown Diamond),其組成元素、物理化學與光學特性均與天然鑽石相同,所以無法利用肉眼、放大鏡甚至顯微鏡來分辨。目前有以下兩種主流培育方式

    1. 化學氣相沉澱法 (CVD)
    2. 高溫高壓法 (HPHT)
    未來鑽石生產方式
    未來鑽石(培育鑽石)的原石

    2018年,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特別公布,在珠寶行業規範中,鑽石的定義已刪除了 “天然” 一詞,現在所稱的鑽石同時包含了天然鑽石與未來鑽石。美國寶石學院 GIA 也於2020年8月宣布,將發行新版鑑定證書給予未來鑽石,一切比照天然鑽石 4C 方式分級。這代表未來鑽石在珠寶業內已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力。現代科技的進步與成熟,在實驗室培育鑽石已不再是夢想,這將讓更多人輕鬆擁有更大顆的鑽石。

    未來鑽石天然鑽石
    化學成分碳(C)碳(C)
    晶體結構立方晶體結構立方晶體結構
    折射率2.422.42
    比重3.523.52
    色散0.440.44
    光學透明Deep UV-Far IRDeep UV-Far IR
    未來鑽石與天然鑽石成份比較

    顯微鏡下拍攝的鑽石

    未來鑽石(左) VS. 天然鑽石(右)- 更多市面類似產品比較

    未來鑽石的商業名稱

    由於實驗室培育的鑽石(Lab-grown Diamond)引進台灣市場時間尚短,在市場上充斥許多商業名稱,為了避免消費者混淆,故列舉常見中英文名稱如下:

    • 培育鑽石
    • 未來鑽石
    • 實驗室鑽石
    • 科技鑽石
    • 合成鑽石
    • 人造鑽石
    • 環保鑽石
    • 培植鑽石
    • Lab-grown diamond
    • Lab-created diamond
    • Man-made diamond
    • Cultured diamond
    • Synthetic diamond
    • Eco-friendly diamond
    • Future diamond

    我們在台北做的盲測與調查

    2021年初,GAEA 在台北圓山花博爭艷館婚紗展,進行未來鑽石與天然鑽石盲測與接受度調查。共 212 個受訪者,70% (148位) 認為求婚可以接受未來鑽石,15% (32位) 求婚鑽戒以外的珠寶飾品才可接受未來鑽石,15% (32位) 僅接受天然鑽石。

    兩支鑽戒盲測分辨,結果當然是不能分辨。受測者中也不乏其他鑽石業者挑戰,認為能夠靠肉眼或放大鏡分辨,但實際上都是無依據的猜測,經歷調換戒指後,仍舊分辨失敗。

    比較令人驚訝的事,當中有 5 位受訪者,都已經擁有一樣以上未來鑽石產品,雖然不多且都購自國外,但也代表這項新產品的能見度日漸提高!

    與市面上其他類似石比較

    鑽石(Diamond)=未來鑽石(Lab-Grown Diamond) ≠ 摩星石(Moissanite)鋯石(CZ)水鑽
    (閱讀更多:我們做的詳細成分與實際拍攝比較)

    有些人會好奇,既然肉眼無法分辨鑽石與未來鑽石,那科學上有方式辨別嗎?組成元素、物理化學特性都相同的情況下,是無法單獨依靠人類來分辨的,就算是再有經驗的珠寶商也不行。目前國際的大型珠寶鑑定機構多利用非常強的紫外光照射鑽石,藉此觀察鑽石生長的痕跡來協助判斷,但仍遭遇許多鑑定上的困難與挑戰,目前尚未有100%區分的方式。以下提供 Business Insider 對未來鑽石製作過程的報導,歡迎透過客服與我們鑑定師聯繫,了解更多有關未來鑽石的資訊。

    未來鑽石製作過程

    延伸閱讀: